首页

搜索 繁体

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(出版书) 第25章(2 / 3)

最后,汉成帝让王音召集王氏家族所有列侯到王音宅邸,扬言要大加惩处。同日,汉成帝又让在身边负责秘书事务的尚书把汉文帝当年诛杀舅舅薄昭 5 的做法、依据都报上来,以备参考。

&esp;&esp;这几乎是汉成帝即位以来最大的雷霆之怒,王音、王商、王根、王立及其他王氏子弟均吓得不轻。他们都很清楚,王氏家族虽然炙手可热,但权势只来源于汉成帝,所以纷纷自带死刑刑具去请罪。

&esp;&esp;事实上,汉成帝既无决心,又依赖王氏家族理政,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儒家浓重的氛围下,他不能伤害母亲的感情以背负不孝的恶名,所以他已经无法像汉文帝对薄昭、汉武帝对死去的田蚡 6 那样了。所以,他做不到大开杀戒,只是吓唬这几个舅舅,让他们收敛收敛罢了。

&esp;&esp;在汉成帝这里,仿佛这都是家事,但传递给大臣的信息,就是皇帝既然都不追究,那我们何不依附王氏家族呢 7 ?

&esp;&esp;王氏家族既有这样的权势,又得皇帝的溺宠,被视为灾异的来源就很自然了。

&esp;&esp;一边是鲜花着锦、烈火烹油的权势,一边是朝野所指的灾异,按照目前的外戚体制,一旦新的皇帝登基,王氏家族该怎么办?

&esp;&esp;8青年才俊王莽

&esp;&esp;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(约公元前45年)的王莽,就在这样一种微妙的氛围里渐渐成长起来。汉成帝即位那年,昭君刚刚出塞,王莽是才十三岁的少年,他比汉成帝小约六岁,是汉成帝多如牛毛的姑舅表弟之一,并不为皇帝所瞩目。

&esp;&esp;王莽的父亲王曼,是王政君异母弟弟里最年长的,死得最早,没有赶上封侯,留下的王永、王莽兄弟俩也就没有占到太多便宜。当然,王莽家也谈不上贫困,但比起五侯之家,差距还是相当悬殊的。长子王永最先出仕,在禁省里给尚书的某个曹官当属吏,娶妻生子后,竟然也死了。

&esp;&esp;王莽初通人事,就要赡养寡居的母亲、嫂子,还有侄子和自己的儿女。

&esp;&esp;王莽没有资本去追逐声色犬马,面对亲戚的声势赫赫,反观自己的默默无闻,他的心态不可能不受触动,志向的种子也可能在此时播下。同时,当王氏家族成为灾异的众矢之的,王莽也应会领悟到,尽管皇帝、外戚掌握着世俗的巨大权力,但人人畏惧天命,皇帝也害怕灾异,那就说明世俗权力之上还有更高的权威。

&esp;&esp;而在当时,儒学就是这一权威的代言者。

&esp;&esp;若要领会到天命的微言大义,就必须修习儒学,探讨人事与天命之间的深奥秘密。譬如,五德终始,如何去推算?灾异祥瑞,如何去解释?制礼作乐,如何开太平?三代之治,如何去实现?圣人立法,如何去落实?孟子说过,“五百年必有圣人出”,自孔子获麟,已经差不多五百年了,谁能成为下一个圣人?

&esp;&esp;长安城内,宫阙檐下,王氏家族的纨绔子弟里,王莽以一种另类的形象突然冒了出来:王氏子弟骄矜傲慢,不学无术,花天酒地,王莽却待人恭敬,勤学刻苦,修身严格;王氏子弟竞逐豪奢,声色犬马,王莽却特意头戴缁布所制的进贤冠,着禅衣,束革带,一副儒生打扮。仅此一点,王莽就从默默无闻变得引人注目起来。

&esp;&esp;其实,王氏家族在灾异的巨大压力下,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接近儒学。外戚是汉朝体制的产物,是附庸于皇室的特殊贵族,不用很麻烦就可以取得高官厚禄,进可以为权臣,退可以为亲贵,气质上与同样依附汉家传统而非儒家教化的“文法吏” 8 ,也就是行政官僚更为接近。但与以往的外戚相比,王氏家族开始有一个巨大的不同,不仅“上诸舅皆修经书,任政事 ” 9 ,连子弟们也——

&esp;&esp;皆通敏人事,好士养贤,倾财施予,以相高尚。 10

&esp;&esp;或是

&esp;&esp;宾客满门,五侯兄弟争名,其客各有所厚,不得左右。 11

&esp;&esp;王氏家族竟然开始读经了,养贤了!而且还“争名”,攀比着交结门客。甚至,一个门客进了五侯中这家的门,就不能进另一家的门。

&esp;&esp;这折射出西汉晚期的时代风貌已经与以往不同,即使是王氏家族这样的外戚也会主动接近普通的士大夫和贤人 12 。在这个时代,能够称得上“贤”的不会是汉初那种鸡鸣狗盗、行侠亡命之徒,只能是儒生,或者说以儒生为主。

&esp;&esp;王莽比这些同龄人更激进,他不只在儒衣儒冠上做标榜,而是诚心向学,把自己变成儒生。这在外戚中并不常见,因为修习儒学是入仕的渠道,外戚凭借身份即可入仕,不需要专门修习儒学。进一步看,王莽没有拜朝廷中炙手可热的公羊学等今文经学博士为师 13 ,而是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